麻峪口“深闺”古村古韵凝香 ■ 记者 李晓利 通讯员 崔永胜 梁洪梅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汩汩泉水滋养她灵动秀丽; 这是一个人文厚重的村庄,庙宇传说赋予她古朴传神。 这个叫麻峪口的历史古村,地处怀来县北端风光迤逦的深山之中,北与赤城县接壤。村子三面环山,奇峰异景。荡涤历史风尘,村内庙宇众多,民间故事绘声绘色,代代相传。 藏于“深闺”少人知 麻峪口村,位于怀来县王家楼回族乡西北部,是全乡第一大村。全村现有2400人,1080户,回族人口占四分之一,是回汉聚居村。 麻峪口青山环绕,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铁矿、金矿、石英矿……村落依山而建,呈西北向东南走势,深山山涧水绕村东侧,呈弧形长流不息。入村道路由南向北绕村东至山口延向赤城县上斗营乡。村东、南分别有乡间公路,距离省道保平线三公里。 麻峪口村最初称“兴旺堡”,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来此定居建村,迁来的郑、门、陈、张、田、童、皮、常、赵等杂姓聚居。之后,明朝廷屯兵驻守此地,建有夯土堡墙,堡门上有石匾,镌刻“兴旺堡永镇门”。此石匾现存于龙王庙正对面的戏台后墙上。 清朝末年,此堡陆陆续续有回族村民迁入。回族村民来到此地时堡中已经没有落脚之地,所以在堡外墙南侧建房落脚,名“大路街”。后来,回族村民又顺着公路迁往上水地段的麻峪口沟一带定居。时间一长,回族人将他们居住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叫做“麻峪口”。再后来,整个村子也被称之为“麻峪口”村发展至今。 麻峪口,在怀来和赤城等地一直有民间传说“蚂蚁口”之称。 在麻峪口北侧的山沟中,也就是通往赤城的那条山间公路所在的位置,期间有一道险峻的关隘,有烽火台,东侧沟底有一处院落住着官兵把守此关隘。据传此沟中有一只成精的蚂蚁吃人,后来竟将驻守关隘的官兵也吃了,还不断劫吃路人。如此精怪被天神知晓,派雷神予以追杀,这蚂蚁躲进山崖缝隙中,于是雷神将整个山头劈开,蚂蚁精也应声而亡。故而这条山沟被人们俗称为“蚂蚁口沟”。后来又演化为麻峪口沟。至今“雷劈崖”现存,过往行人可观全貌。 麻峪口沟有个大二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山里水源充沛,泉水从泉眼中喷涌而出,全年水流不息,泉水不仅供全村百姓饮用,还浇灌千亩良田。全村4800多亩耕地,种植的玉米、谷子、土豆、葵花、蔬菜全部山泉水灌溉。 15座庙宇护佑平安 麻峪口村不光村大、人多、姓多,而且庙宇众多。 麻峪口村到底都有哪些庙宇?据63岁的童占明说,现在能够看到的和能够回忆起来的就有:山神庙、河神庙、三皇庙、佛殿庙、五道庙、黑虎庙、龙王庙2座、 观音庙、关公庙、五道庙、真武庙、三官庙、清真寺,清凉寺等。这些庙宇大部分保存完好,壁画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一个隐于深山的古村,建有如此之多保存如此之好的庙宇,这在怀来县境内是不多见的。 麻峪口村东西各有一座龙王庙,位于村西处的龙王庙正对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戏楼。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台表演,后台是化妆间和更衣室。 龙王庙向西不远,是佛殿庙。不远处还有一座门楼砖雕精美的清真寺。再往西,是三官庙,它和位于村北山顶上的三皇庙及位于村南的真武庙、关公庙在南北一条轴线上。紧挨真武庙是一处古宅院。据说,此宅院出过进士。 向麻峪口村西北走,一道山沟峡谷狭长清幽,山涧鸟语鸣啼,松鼠欢窜。 曾尤为著名的清凉寺就位于这道西北角的山沟里,只是清凉寺现只剩遗址。 据62岁的陈宏量回忆,清凉寺坐北朝南,占地5亩,周围漫山遍野长满了香柏树。清朝时期,香火旺盛,朝廷有个王爷曾亲自为寺院题匾,可见其名气之大。 代代相传“聚宝盆” 麻峪口村不仅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而且村里也流传着不少神奇传说,绘声绘色,代代相传。 据传,清凉寺最初只有数间茅屋,居室简陋,山地荒芜。一天,有个和尚在东面的空地垦荒,正巧刨出一个似盆似锅的容器,和尚将此物带回,用它做喂狗盆。后来发现,此盆盛进狗食,无论狗怎么吃盆中食物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开始,和尚认为是狗生病,食量减少或不吃。仔细观察,尽管大狗小狗不停吃,只见盆中食物仍是满满的。寺院主持惊喜,此盆是聚宝盆,唤和尚们封锁消息。后来不知怎么消息传至土匪,土匪进山抢盆。主持知道后,派两和尚昼夜将此盆深埋于寺院右侧的一棵柏树下。第二天,土匪搜山,什么也没有搜到。数日过后,和尚发现,寺院西山坡柏树周围又长出了好多小柏树。再向老柏树下挖盆,怎么也挖不到那个“聚宝盆”了。而后山却水流滋润,树木茂盛。 只可惜上世纪50年代初,清凉寺被毁,香柏树被砍伐。然而今日,曾被砍掉的香柏树现在又在山岔沟缝重新长出了小香柏,苍翠葱茏。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汩汩泉水滋养她灵动秀丽; 这是一个人文厚重的村庄,庙宇传说赋予她古朴传神。 这个叫麻峪口的历史古村,地处怀来县北端风光迤逦的深山之中,北与赤城县接壤。村子三面环山,奇峰异景。荡涤历史风尘,村内庙宇众多,民间故事绘声绘色,代代相传。 藏于“深闺”少人知 麻峪口村,位于怀来县王家楼回族乡西北部,是全乡第一大村。全村现有2400人,1080户,回族人口占四分之一,是回汉聚居村。 麻峪口青山环绕,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铁矿、金矿、石英矿……村落依山而建,呈西北向东南走势,深山山涧水绕村东侧,呈弧形长流不息。入村道路由南向北绕村东至山口延向赤城县上斗营乡。村东、南分别有乡间公路,距离省道保平线三公里。 麻峪口村最初称“兴旺堡”,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来此定居建村,迁来的郑、门、陈、张、田、童、皮、常、赵等杂姓聚居。之后,明朝廷屯兵驻守此地,建有夯土堡墙,堡门上有石匾,镌刻“兴旺堡永镇门”。此石匾现存于龙王庙正对面的戏台后墙上。 清朝末年,此堡陆陆续续有回族村民迁入。回族村民来到此地时堡中已经没有落脚之地,所以在堡外墙南侧建房落脚,名“大路街”。后来,回族村民又顺着公路迁往上水地段的麻峪口沟一带定居。时间一长,回族人将他们居住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叫做“麻峪口”。再后来,整个村子也被称之为“麻峪口”村发展至今。 麻峪口,在怀来和赤城等地一直有民间传说“蚂蚁口”之称。 在麻峪口北侧的山沟中,也就是通往赤城的那条山间公路所在的位置,期间有一道险峻的关隘,有烽火台,东侧沟底有一处院落住着官兵把守此关隘。据传此沟中有一只成精的蚂蚁吃人,后来竟将驻守关隘的官兵也吃了,还不断劫吃路人。如此精怪被天神知晓,派雷神予以追杀,这蚂蚁躲进山崖缝隙中,于是雷神将整个山头劈开,蚂蚁精也应声而亡。故而这条山沟被人们俗称为“蚂蚁口沟”。后来又演化为麻峪口沟。至今“雷劈崖”现存,过往行人可观全貌。 麻峪口沟有个大二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山里水源充沛,泉水从泉眼中喷涌而出,全年水流不息,泉水不仅供全村百姓饮用,还浇灌千亩良田。全村4800多亩耕地,种植的玉米、谷子、土豆、葵花、蔬菜全部山泉水灌溉。 15座庙宇护佑平安 麻峪口村不光村大、人多、姓多,而且庙宇众多。 麻峪口村到底都有哪些庙宇?据63岁的童占明说,现在能够看到的和能够回忆起来的就有:山神庙、河神庙、三皇庙、佛殿庙、五道庙、黑虎庙、龙王庙2座、 观音庙、关公庙、五道庙、真武庙、三官庙、清真寺,清凉寺等。这些庙宇大部分保存完好,壁画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一个隐于深山的古村,建有如此之多保存如此之好的庙宇,这在怀来县境内是不多见的。 麻峪口村东西各有一座龙王庙,位于村西处的龙王庙正对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戏楼。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台表演,后台是化妆间和更衣室。 龙王庙向西不远,是佛殿庙。不远处还有一座门楼砖雕精美的清真寺。再往西,是三官庙,它和位于村北山顶上的三皇庙及位于村南的真武庙、关公庙在南北一条轴线上。紧挨真武庙是一处古宅院。据说,此宅院出过进士。 向麻峪口村西北走,一道山沟峡谷狭长清幽,山涧鸟语鸣啼,松鼠欢窜。 曾尤为著名的清凉寺就位于这道西北角的山沟里,只是清凉寺现只剩遗址。 据62岁的陈宏量回忆,清凉寺坐北朝南,占地5亩,周围漫山遍野长满了香柏树。清朝时期,香火旺盛,朝廷有个王爷曾亲自为寺院题匾,可见其名气之大。 代代相传“聚宝盆” 麻峪口村不仅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而且村里也流传着不少神奇传说,绘声绘色,代代相传。 据传,清凉寺最初只有数间茅屋,居室简陋,山地荒芜。一天,有个和尚在东面的空地垦荒,正巧刨出一个似盆似锅的容器,和尚将此物带回,用它做喂狗盆。后来发现,此盆盛进狗食,无论狗怎么吃盆中食物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开始,和尚认为是狗生病,食量减少或不吃。仔细观察,尽管大狗小狗不停吃,只见盆中食物仍是满满的。寺院主持惊喜,此盆是聚宝盆,唤和尚们封锁消息。后来不知怎么消息传至土匪,土匪进山抢盆。主持知道后,派两和尚昼夜将此盆深埋于寺院右侧的一棵柏树下。第二天,土匪搜山,什么也没有搜到。数日过后,和尚发现,寺院西山坡柏树周围又长出了好多小柏树。再向老柏树下挖盆,怎么也挖不到那个“聚宝盆”了。而后山却水流滋润,树木茂盛。 只可惜上世纪50年代初,清凉寺被毁,香柏树被砍伐。然而今日,曾被砍掉的香柏树现在又在山岔沟缝重新长出了小香柏,苍翠葱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