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简报 > 工作提示> 正文

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文联 关于2019年春节和“3.5”学雷锋日期间在全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

2019-01-31 来源: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文明办、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团委、文联: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2019年春节和“3.5”学雷锋日期间开展志愿服务的通知》要求,扎实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强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营造向上向善、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决定于2019年春节和“3.5”学雷锋日期间,在全省广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着眼培养时代新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爱心奉献”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动员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主要内容

  1.围绕春节开展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以送温暖、送文化、送健康、送平安、送新风为主要内容,采取符合群众意愿、便于群众参与的形式,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阳光助残、金晖助老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志愿者到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行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服务内容。深入实施春运志愿服务“暖冬行动”,依托各地的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道路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场所,围绕秩序维护、引导咨询、便民利民、帮扶重点旅客、交通安全劝导、应急救援等方面集中开展志愿服务。

  开展“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体小分队、文艺轻骑兵等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辅导培训、戏曲进乡村、“中国梦歌曲大家唱”、乡村广场舞、“健身大拜年、体育进万家”等文化活动,为老百姓写春联、送福字、拍全家福。组织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大篷车下乡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开展“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医疗卫生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供健康体检、保健咨询和常见病治疗等服务,积极参与老少边穷地区巡回医疗、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引导人们健健康康过大年。

  开展“送平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加入群防群控体系,参加社区治安巡逻,宣传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知识、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等知识。组织应急志愿者到汽车站、火车站、公园、庙会等人员密集场所协助有关部门维护秩序,普及防灾避险、疏散安置、急救技能等应急处置知识。推进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行动,劝阻闯红灯、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不文明驾驶等行为。

  开展“送新风”志愿服务活动。以“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为主题,积极传播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组织农村中的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和新乡贤以身作则,引导人们抵制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人情债、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和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扶志教育活动,提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信心,激发人们的志气和斗志,不断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开展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人们文明旅游意识,引导游客既当旅游者,又当文明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2.围绕“3.5”学雷锋日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从2月底到3月底,围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策划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举办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形成声势,扩大影响。

  对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展示,走进高校、社区和企业,开展事迹巡讲、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把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创建文明校园、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主题班日、主题队日、主题团日和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诗歌朗诵、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指导商场、集市、宾馆、医院、银行、电信、电力等窗口单位和公园、广场、车站、机场、港口、码头、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弘扬志愿精神的窗口。推动社区开展邻里互助、家政服务、文体活动等接地气、顺民意的活动项目,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人们丰富社区生活的重要选择。

  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本地环保志愿服务队伍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协同作用,广泛吸收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环保志愿服务者参与,动员全民力量深入开展“美丽河北·环保先行”“学雷锋·爱家乡”等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对环保常识、文明举止、环保政策以及关爱自然进行宣传,倡导低碳节能、文明出行,维护法规权威,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组织环保志愿者身体力行到车站、庙会、景区等地清理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引导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志愿服务,以社会力量助力美丽河北建设,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大对《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志愿服务条例》《河北志愿服务条例》的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具有中国风格河北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元素,重点做好主题公益广告刊播工作,宣传推广全国志愿服务标识。深入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志愿服务的要求体现到公民道德建设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和各行各业规章规范之中。重视用好新媒体阵地,发起“学雷锋”微博话题,依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国文艺志愿者”“志愿河北”等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志愿者感人事迹和志愿服务项目,推送特色活动信息。

   三、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春节期间和“3.5”学雷锋日是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利时机。各级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门、团委、文联,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精心制定方案,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安排部署。各地志愿服务组织要提前谋划、加强统筹,组织动员会员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注重组织发挥好企业、机关、学校、医院、文化单位等志愿服务队专业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联合联动。活动时要佩戴小红帽、打起志愿服务旗帜,党员干部要带头成为志愿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坚持重点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策划组织重点活动,确保在春节期间和“3.5”学雷锋日期间分别重点开展至少1项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设计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要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做到常规工作讲特色、出亮点,重点工作讲创新、出品牌,中心工作讲落实、出成果,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3.扩大活动影响。各地、各部门对春节期间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职能,形成合力,立足春节期间的有利时间节点,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宣传报道工作。一是做好主题宣传。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对春节期间围绕主题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密集型、持续性的宣传报道,扩大覆盖面、受众面,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社会氛围,烘托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节俭过节的社会新风尚。二是做好成效宣传。要以春节学雷锋志愿活动为契机,更好的将志愿服务活动成效通过河北文明网、河北志愿服务网等载体进行宣传展示,大力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三是做好舆论引导。各地要通过春节期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报道,引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用爱心传承文明,用真情温暖社会,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生动局面。

  4.务求工作实效。要精心谋划设计一批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好项目,把开展志愿服务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本地本部门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自发、零散的志愿服务活动用项目形式整合,固化活动效果好的项目,延续群众欢迎的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程度,办实事、求实效,避免“形象工程”,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及时反馈情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及时梳理,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各地文明办、雄安新区宣传中心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辖区内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活动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春节和“3.5”学雷锋日期间志愿服务活动专题报告,分别于2月15日和4月5日前报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

  联系人:吴志勇、马伟兰,电话:0311——87903106、87801251,邮箱:zyfwgz@163.com。

  河北省文明办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共青团河北省委

  河北省文联

  2019年1月27日

责任编辑:huailai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中共怀来县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hlwmb6860877@163.com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8027425号-3